2025-11-24
来源:器械之家
来源:器械之家
2025-11-24
来源:器械之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
2025年10月14日,四川省政府采购网公示了6则引人关注的专家处罚通报,6位评审专家因未遵循采购文件既定标准评审,各自被处以19500元罚款。
01
6专家审评20多小时
被罚近2万
从罚款金额完全一致的情况推测,此次涉及的项目评审团队构成可能为:7名评委中抽取6名评审专家,外加1名采购人代表。由于项目评审出现严重问题,财政部门对6名评审专家开出了高额罚单,而采购人代表未受处罚,推测其大概率是由采购人派出的在职员工担任,并非委托的评审专家。
经进一步检索项目相关信息发现,这是一个预算金额高达14,136,000.00元的大型医院耗材采购项目,共包含9个采购包,且9个包均采用综合评分法。从招标方式不难推测,参与该项目评审的专家评委工作量巨大。
查看其中某个标包的中标(成交)结果公告,证实评标委员会由6名评审专家与1名业主代表组成。参与该项目评审的一位专家评委透露,该项目9个包中有两个因投标人数量不足作废,实际评标7个包。而就是这7个包,评审团队连续“奋战”了二十几个小时。在如此高强度、长时间的评审过程中,专家们大脑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接近“宕机”状态,最终导致出现评审失误。这位专家评委无奈表示,此次评审不仅未获得评审费,还因失误被罚款19500元,损失惨重。
02
四川省开展评标专家专项整治
事实上,这并非是是四川省整治专家问题了。2025年上半年,四川省政府开展了一场针对评标专家违规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。通过其官方网站设立的“曝光台”,省中心累计向社会公开105名评标专家的违规违纪行为,其中9人因严重违反廉洁纪律被永久取消评标资格。
▪ 程序违规成“重灾区” 69名专家履职不力
据披露,在105名被处理专家中,69人存在程序性违规行为。主要问题包括“未按照招标文件标准评标”和“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未要求投标人澄清”。例如,在某市幼儿园建设工程招标中,5名专家因“随意评标”被记分处理。此类行为导致评审结果科学性受损,反映出部分专家专业能力或责任意识的缺失。
▪ 纪律松散问题突出26人因履职不规范被通报
另有26名专家因违反评标纪律被曝光。常见问题包括“未请假迟到、缺席”等,其中一名欧姓专家因两次无故迟到被加重处罚。此外,个别专家因“未携带CA证书”等低级失误导致评标延误,增加了项目交易成本,严重影响评标流程效率。
▪ 廉洁失守触“高压线” 9人被顶格处理
最严厉的处罚针对廉洁问题。9名专家因收受投标人财物或其他利益被永久清除出专家库,并面临罚款。具体案例包括:2023年某镇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评标中,3名专家收受好处费,被处以12分顶格记分、永久取消资格,并罚款1.5万至3万元;
但此次处罚事件似乎与以往的事件有所不同。连续评审20多小时已远超人类专注力的生理极限(研究表明,持续专注8小时后错误率呈指数级上升)。专家在“大脑宕机”状态下的失误,本质是制度设计对人性弱点的漠视。处罚通报却将疲劳视为“主观过错”,有违行政法“比例原则”。另外,罚款金额畸高。19500元相当于评审费(通常每包500-800元)的25-39倍。最后,责任是否分配失衡。若7个包的评审错误存在共性(如招标文件歧义),却让专家承担全部责任,而采购人(文件制定者)、代理机构(流程组织者)无责,显失公平。
如何在保障评审质量的同时,合理安排评审工作量、避免专家因疲劳产生失误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后续相关部门是否会针对此类情况出台改进措施,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。
请登录后参与评论...
登录后参与讨论
提交评论